English

光明人浓墨重彩写春秋

1998-12-0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隆重热烈备受瞩目——本报纪念真理标准讨论20周年

20年前的5月11日,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和支持下,《光明日报》发表了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席卷全国并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今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编辑部隆重举行大会,纪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暨真理标准讨论20周年。20年前参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组织、修改、编辑过程的同志回忆了当年不平凡的历程和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情况。与会同志表示,一定要发扬当年真理标准讨论时的那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按照党的十五大指引的方向,继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迎接新的世纪。与会同志在发言中回顾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产生的背景和经过,认为这场讨论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光明日报》当时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正是顺应了历史前进的潮流,才引起全党全国干部群众的深刻思考,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与会同志指出,邓小平同志是真理标准讨论最为坚定有力的支持者和领导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后,在得到许多人赞同的同时,也受到坚持“两个凡是”的领导人的压制。在讨论面临夭折危险的关键时刻,邓小平以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伟大气魄,旗帜鲜明地支持了这篇文章,支持了这场讨论。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引导、推动讨论在全国范围逐步展开。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10周年之际,邓小平又欣然为我报编辑的纪念文集题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当年这场重大讨论的重视和支持。

与会同志深切缅怀为真理标准讨论作出重要贡献的已故本报原总编辑杨西光同志,表示要学习他那种对党的新闻事业、理论事业的一片赤诚,精心办报、极端负责的工作态度,淡泊名利、功成不居的高风亮节。与会同志对所有在真理标准讨论中给予过光明日报支持帮助的兄弟单位和各界同志表示深深的谢意和敬意。

本报总编辑王晨在会上作了《永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主题发言。

南赴长江,北上松嫩——光明人战斗在抗洪第一线

今年入汛后,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的大洪水。嫩江、松花江等江河相继发生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广大军民奋起抗洪救灾,展开了举全国之力抵御洪水的壮阔图景。《光明日报》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较早作出反映,7月3日即开辟专栏;发挥热点深度报道的特长,从7月7日起逐渐加大报道力度;报道中注意精神动员的作用,新闻与评论齐上,8月11日起率先连续在头版头条和头版整版推出抗洪抢险报道。

从7月7日到8月31日的54天中,《光明日报》刊出抗洪救灾报道共614件,其中本报自己采写拍摄的499件。

进入6月以来,本报在抗洪抢险报道中强化后方的指挥调度,相关专业部和省市区驻站记者紧急动员。本报驻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黑龙江、吉林等省记者站的夏斐、唐湘岳、王绍雄、胡晓军、郑晋鸣、薛昌词、朱伟光、宋言荣、苗家生、肖玉华等同志坚持在第一线深入采访。在抗洪抢险战斗最紧张的时刻,本报编辑部向南北两线派出抗洪一线报道组。其中驻湖北记者站站长夏斐、驻湖南记者站站长唐湘岳、驻黑龙江记者站站长朱伟光、抗洪前线报道组组长刘汉俊、总编室编辑蔡侗辰、摄影记者吴力田等分别被中宣部、中直机关和相关省份评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本报记者刘汉俊、倪迅、吕贤如、蔡侗辰、张玉玲采写的长篇通讯《丹心一片谱壮歌》荣获全国抗洪救灾优秀报道一等奖。赴前线采访的计亚男、冯永锋、李腾、张俭、高腾、王燕琦、温源、杨光等也受到表彰。

独家报道外交战线先进典型——叶兆烈鞠躬尽瘁为人民

今年5月7日,本报在一版刊登了通讯《壮烈未必在疆场——记身患绝症仍不辱使命的大使夫人叶兆烈同志》,立即在海内外引起热烈反响。许多读者打来电话或向记者发表谈话,表达他们对叶兆烈同志尽忠效国、不辱使命、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的钦佩之情。该文在本报发表后,新华社当天全文播发,《人民日报》5月8日在头版转载,使叶兆烈的事迹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叶兆烈身患绝症仍不辱使命,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也感动、鼓舞了在国外工作的我国外交战线的同志。外交部的一些干部和我国驻美、英、法、日、德、意、俄罗斯、以色列、南斯拉夫等使领馆的同志表示,要向叶兆烈同志学习,开创外交工作新局面,为祖国争光。我国现任驻美国大使李肇星在《光明日报》撰文《平凡的岗位永恒的风采》,认为叶兆烈的榜样已成为我们使馆优秀传统的一部分。一些使馆人员还希望通过《光明日报》,向在国内为了祖国利益而承受困难和牺牲的家属们表示敬佩和谢意。

追随时代,面向未来——奏响知识经济时代前奏曲

7月7日,本报头版头条刊出长篇通讯《高校和大企业联姻:知识经济时代前奏曲》,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兄弟传媒迅即摘播。知识界有识之士看了该文后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序曲已经奏响,应加快高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队伍,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浙江省经济规划院副院长吴敏一研究员说,《光明日报》的报道意义深远,为高校和企业如何走向知识经济提供了思路,同时也指出了高校今后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培养人才的办学方向;报道介绍的高校和大企业联合的多种模式,为更多高校和企业的联合提供了借鉴;报道还给政府出了一道题目:在高校和大企业的联合中,政府该怎么办?这样的报道有深度,有现实意义,很值得一读。浙江大学经贸学院常务副院长姚先国教授认为,这篇报道以证券市场这个侧面反映知识经济成为当前社会热点的现状。证券市场对高校背景看好的现象是可喜的,其积极意义不可低估,它折射出人们对知识经济的认同。

关注生存环境,保护大自然——西北五省行一路佳作多

为了更好地让人们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保护大自然,光明日报组织“西北五省区保护生态环境行”,于“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在北京举行出发仪式。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曲格平、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才等领导出席壮行。参加这次采访的有本报记者杜弋鹏、刘鹏、杨永林、庄电一、陈宗立、邢兆远,他们沿着陕西、宁夏、青海、甘肃、新疆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有关路线进行考察、采访,报道当地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和一些地方不注意环保而造成荒漠化的恶果,引起沿途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采访组全体同志深入基层,历尽艰辛,写出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报道,至10月22日,共发稿25篇,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与好评,《“握手沙”何日尽松手》、《额济纳绿洲:你会随居延海消失吗》、《黄河源头的沉思》、《我们只有一个“家”》……一路佳作。正如采访组同志所说,过库布其,过毛乌素,过腾格里,过巴丹吉林,过塔克拉玛干……我们一行追逐中国最肆虐的沙漠荒地,行程两万余里,用时40余日,连影子都仿佛烤上了沙子的颜色。

本报总编辑王晨指出,光明日报这次活动本身就唤起人们对荒漠化的关注,动员各界力量坚决防治荒漠化。从新闻工作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光明日报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采访的一个重要举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